2017年3月3日是第18个全国爱耳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15个部门日前联合发出通知,确定此次全国爱耳日活动主题为“防聋治聋,精准服务”。
1998年3月,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社会福利组15名委员针对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这一现实,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第2330号提案。这一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等10个部门共同商定,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耳聋是我国常见高发的致残性疾病,每年有6-8万人发生耳聋。2006年中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群有8296万,其中听力残疾人群有2780万,居各类残疾之首(33.5%)听力残疾严重危害了人民生活健康,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给耳聋家庭和政府造成了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听力残疾的防控工作直接关系着我国政府提出的“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对社会和谐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
根据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大30-40%,药物致聋发生率为1.5‰。
众所周知的“千手观音”邰丽华,也是因为小时候使用了链霉素导致双耳失聪。在表演千手观音”的21名聋哑演员中,竟有18位是由于药物使用不当所造成的,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扼腕痛惜的结果。
药物性耳聋,就是指因使用某些药物或接触某些耳毒性药物而导致的耳聋。目前已发现导致耳聋的药物共18类100余种,包括抗菌素、利尿剂、抗疟药、抗肿瘤药、抗惊厥药、镇静药、避孕药、麻醉药、抗糖尿病和止痛药等;其中以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新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造成的耳聋为多。有的敏感个体接触少量甚至是极微量药物(疫苗接种),即可造成耳聋(一针致聋)!药物性耳聋一般为双侧、永久性耳聋,往往是不可逆的。目前对药物性耳聋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唯一的办法就是预防,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
目前临床所采用的一般听力测试方法并不能发现孩子是否是药物性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因其刚生下来时听力表现是正常的,只有通过基因检测才能获知孩子是否携带有药物性耳聋基因突变,从而避免其在今后一生中因误用药物而发生耳聋。如果学龄前儿童、幼儿园小朋友是药物性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其听力表现是正常的,但当其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时则会发生耳聋。因此,尽早为孩子进行基因检测可以提前获知存在的风险。
当前,基因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实现药物性耳聋的“精准预防”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成熟的技术条件。证实了基因突出导致线粒体空间结构变化,使之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结合力增强而致聋的致病机制。通过耳聋基因筛查,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并预警携带药物性耳聋易感因素的个体,通过为携带者及其亲属提供用药指导,可避免药物性耳聋的发生。
真正实现“精准预防”才能有效遏制每年新增数万听力残疾的势头。
为了认真开展第18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启东市残联、启东市卫计委、启东市老科协等多个部门,定于3月3日上午在启东市人民公园举行“爱耳日”专题活动,进行科普宣传,开展相关咨询、防聋义诊活动。我们要关注儿童听力,更要关心成年人、老年人的听力障碍,普及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知识,增强人们爱耳护耳意识,为听力健康提供服务。